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中贸网 2021-05-29 450 10

女子遭家暴头骨开裂昏迷63天,背后的真相令人发指...

0投资一天赚80 http://hlzyczz.com

  说到家,说到亲密爱人,曾经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都是温暖的围炉,浪漫的拥吻……然而近来的新闻让我们看到,家和爱人还可以是:被泼汽油焚烧致死,被分尸投入化粪池,被连续击打几十次,头骨开裂,昏迷63天不醒。

  5月17日,头条新闻报道,福建的一名女子,被结婚30年的丈夫,几十年来不断暴力相待,鼻梁骨多次被打断,两个多月前,被丈夫拉着头撞墙,撞到头骨开裂,多块头骨被取掉,至今昏迷不醒。

  

  图片来源微博@头条新闻

  如果不是因为有孝顺的女儿和儿子,出来制止和指证男方的暴行,不知道这件事还会如何发展,这位女子是不是还能保住性命。

  而果不其然,“精神疾病”这个背锅侠又被拉出来挡枪了。每次的社会热点暴力事件中,总能看到“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影子,幸而本次事件当中,正义的儿子一口否认:父亲没有任何精神疾病,只是失眠,情绪不好的时候,朝母亲发泄。

  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新闻出现让我们感慨: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暴力,甚至凶杀的案件,毒手还是朝向我们身边所爱的最亲近的人?

  

  微博@微观西藏

  2020年,知名的网红拉姆在直播的时候惨遭丈夫泼汽油焚烧,最终不治身亡……一条年轻、鲜活、美好、积极向上的生命就这样结束。

  

  微博@微观西藏

  而近两天,杭州杀妻分尸投入化粪池案还在继续开庭,判决结果未出。从仅有的新闻片段,我们看到这位并无半点悔意的男士还在辩驳:我做这些,都是因为她是家人,太爱她了!

  

  来自重庆日报

  借由这些事情,小编想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对最亲近的人所施加的暴力,究竟是因为这些人生来比他人邪恶,还是所谓的精神疾病?

  还是会不会人性中,就是存在着这样的阴暗面,只是有些人没有对其进行妥善的压制?

  若是如此,决定我们的恶魔一面是否浮出水面的,到底是什么因素?

  

  看看我们内心的洪水猛兽

  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可能都藏着那种恶的洪水猛兽?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心理学家观察得出了很多人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自发地出现的一个应对机制,称之为“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背后的故事是:一个父亲在上班的时候被老板批评,回家气未消,看到儿子不懂事调皮,愈加烦闷,于是训斥了儿子一顿。

  而儿子受到这没由来的委屈,一气之下踢了自己家的猫一脚。猫窜到大街上,让飞驰的卡车急刹车转向,最终伤到了被刮伤的路人。

  这个应对机制的原理就是负能量、坏情绪的传递。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能量,通过欺压比自己弱的、感到可以被我们掌控的人或者其他生物,转嫁自己的痛苦,让自己可以有一种报复的舒畅感。

  

  电视剧《山茶花开时》

  通过这种不健康的应对机制,痛苦一层一层地往下传递。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无辜的人受到伤害,而事实上,这样的负面情绪处理方式,总归是“治标不治本”,根源性的愤怒感没有解决,却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可能还因此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很多人在长期的应对负面情绪的尝试中,感受到了不健康的“踢猫效应”的无效性和对他人、对关系的伤害性,从而能够克服自己那种传递痛苦的报复欲,转向更加健康有效的应对机制。

  

  在《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里教女主蝴蝶拍排解情绪的男主

  我们人类发展至今,成为一种高级的智慧生物,就是因为我们的超我,拥有法律伦理的意识,能够控制自己动物的本能,但是总有一些人群,他们会真实地实践潜藏在我们本能里的一种恶,从而给自己和世界带来灾难。

  

  我们与恶的距离

  什么样的人,让我们见识到了我们与恶的距离之近?近乎于是“反社会人格纪录片”的《小丑》里,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电影《小丑》

  前半段的影片,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因先天缺陷和精神疾病而被边缘化的人的悲惨人生。

  但是后来的故事里,“黑化”了的小丑,事实上就和他的精神疾病和悲惨境遇没有太大的关系了,更多的是和他人格里的黑暗面呈现正相关。

  世上遭遇不幸的人千千万,但有的人成为了马丁·路德·金改善世界,有的人成为了一个犯罪的,煽动仇恨的,“无能的愤怒者”。

  

  电影《蝙蝠侠》中的小丑

  同样让我们看到我们与恶的距离的人,还有《致命ID》里,分裂出了十二个人格的马尔科姆,到最后,那些善良的、相信人性美好的人格最终没有战胜那个无法原谅母亲,无法克服童年创伤的邪恶杀人犯人格。

  

  电影最后干掉其他所有人格的杀人犯小男孩人格留下了

  相信大家通过这两个例子,都已经能够看出来,自身受到伤害,并不一定决定了这种负面体验将会转化为对别人的复仇。

  背后的动因,一部分是冲动控制的缺乏,一部分是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作用。

  冲动控制的缺乏,让人难以有一个过滤机制,在脑海中拦截一些对自己、他人、社会有伤害的事情。大脑的行为反应机制跳过了后果思考,共情他人,法律伦理谴责等防护机制,直接从“我要做”过渡到“现在就要满足”。

  冲动控制的缺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未能完成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而是固结在了自我过度膨胀,整个世界只有自我的需求和欲望,而没有他人的“口欲期固结”。

  

  图片来自百度

  而反社会人格特征让冲动控制缺失变得理所应当。完全的自私自益性,缺乏共情能力和对他人的尊重感,以及对社会规则、法律、伦理道德的漠视,都让恶的逻辑自圆其说。

  很不幸的是,反社会人格特征作为一种在青少年时期就会初见雏形的人格特征,在教育体系里被完全地忽略,以至于我们太过于熟悉情绪类精神类的疾病,在每次出事故的时候都“遇事不决,精神病学”,却忘记了能够被后天塑造的人格才是深层次的动因,而人格培育这个部分,在我们的文化里,实在是发展得太不够了。

  

  《我们与恶的距离》

  让人格教育不再缺失

  现在的教育内卷,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苦苦撑着不要溺水,各种课业,课外补习班,兴趣爱好班塞满了孩子们一天的日程,生怕他们在任何一个维度落后于人……

  在这个境况下,对心理健康、人格培育等的关注,几乎是摆在优先级别里的最末顺位。

  然而人格教育、社会情感教育缺位的惨痛后果,已经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青少年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事件越来越多,社会上家暴、犯罪频发。

  

  《我们与恶的距离》

  一方面,孩子们的特长越来越多,学的知识越来越高级,另一方面,我们似乎越来越不会做人了。

  为什么说人格教育的缺失和社会情感教育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负性事件的发生?事实上,每个人的心理、人格,先天决定的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后天的社会塑造,对个体长成一个什么样的成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进行人格培育,让他益性、助人助己成为健全人格的一个部分,能够关注自我意识的合理制衡……

  

  电视剧《山茶花开时》

  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首先学会的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踩踏他人获胜,而是能够带孩子获益一生的为人处世能力,那么也许,过于膨胀的自我中心个体就会少一些。

  社会情感的培育,包括合理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关系技能,负责任地做决定,也是我们应当有的社会化必修课。

  教育中具有社会情感培育部分,才能培养出个体较为完善理性决策能力,考虑后果,即使纯粹从自益角度出发也不做两败俱伤的事,能够将自益、欲望转化为更加健康的攻击性表达,如追求事业的成功等。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最后,让我们停止作恶的推手,不再以无辜者的姿态,无所谓地传递小的不善良,拿比自己弱势的人撒气,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那看似无害的撒气,造就出来的会是怎么样的不幸,或是怎么样的恶魔。

  

  《我们与恶的距离》

  愿世间能更多良善,更少悲剧。

  今日测试:

  测一测:他/她的暴力倾向?

  暴力是保证人类生存至今的重要因素,也是生物本能之一,但是在现代社会当中尤其是夫妻关系当中,暴力往往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那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将暴力付诸现实呢?

  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看看他/她是不是一个擅长使用暴力的人。

  每道题目选择A得2分,选择B得0分,选择C得1分

  1、喜欢一个人生闷气,并且不容易安抚

  A、是B、否C、偶尔如此

  2、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A、是B、否C、偶尔如此

  3、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

  A、是B、否C、偶尔如此

  4、别人不小心碰到了他的东西,他总会很生气

  A、是B、否C、偶尔如此

  5、牛脾气上来之后,明知道不对也会继续做下去

  A、是B、否C、偶尔如此

  6、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A、是B、否C、偶尔如此

  7、不信任自己的伴侣

  A、是B、否C、偶尔如此

  8、常常把家人当成发泄对象

  A、是B、否C、偶尔如此

  9、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

  A、是B、否C、偶尔如此

  10、面对挑衅,很难控制住自己冲动

  A、是B、否C、偶尔如此

  11、具备以下特点: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好嫉妒、骄傲自大、遭遇挫折或失败之后,怨天尤人。

  A、具备4条以上B、具备2-4条C、两条以下

  结果解释:

  18-22分:暴力倾向指数:80%,坏脾气的典型代表,有很严重的暴力倾向,但不一定直接表现出来,对情绪也常常失去自制力,心情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大起大落,连他自己都无法控制。通常朋友较少,头脑中可能有很多错误的认知。建议寻找专业的帮助,加以改善,因为他/她本身可能也在被这种倾向折磨着。

  13-18分:暴力倾向指数:70%,暴力倾向几乎都来源于情感因素,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而不去接触现实世界,不容易克制住自己的冲动,面对问题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无力的感觉,一腔怒火无处发泄。冷静和保持理智的沟通是最佳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不过度刺激暴力倾向还是能克制住的。

  6-12分:暴力倾向指数:50%,本身是个理智的人,存在暴力倾向大多数是受到外界刺激产生的,你很容易认为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有的时候可能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暴力倾向控制起来并不难,只要不过分刺激,一半不会发作。但,如果不断挑衅的话,泥人也有三分火性。

  5分以下:暴力倾向指数:30%,为人太老实。不管遇到的事情合理不合理,通常会能默默地接受。受到委屈,总是泪水往肚里咽,独自承受。也很少与人打交道。太多的时候,显得太软弱,会让人欺负。如果你把这样的伴侣惹得要打人的话,我只能说,是时候体验一下人间暴力吧。

  -END-

  策划:焦糖

  作者:小戴同学Elaine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贸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中贸网 X1.0

微信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