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商货网 清官信仰,绝对是我国古代官僚文化里独树一帜的特色。第一位受到老百姓赞扬的清官究竟是谁,如今已不可考,不过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推崇备至的情况确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即便是三尺小儿,也常常听到海瑞、包拯等清官的人生事迹,对他们的故事耳熟能详。 从这类信仰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民众心中对“廉”的渴望。从宋朝开始,各式各样描述清官职场生活的小说、话本、杂剧逐渐风行。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种清官文化。不论是纪晓岚、刘罗锅,清宫戏里的正面角色都有清廉的品格。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一旦某个地区出现了拒收贿银的父母官,不得了啦!百姓成群结队地涌入衙门,送上万民伞。在该清官离开以后,还要以该清官的形象立庙,为其塑金身。百年以后,人们仍能在县志上看到该清官的名字,后人传颂他的事迹,其英名万世不朽。 近乎荒诞的清官信仰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答案是可悲的,我国古代的各个时期,贪官污吏层出不穷,就像蟑螂一样走了一批又来一批,老百姓被折腾得没有喘息的空间。老百姓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又能期盼什么呢?只能等待着救世主的到来,此人不但能为民父母替他们伸冤,还能取代那些吸血蛀虫。 说白了,就是画饼充饥罢了。 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清官简直是圣人在世,他的身上没有一星半点的缺点,简直是完美无瑕的。然而,活在清官治下的百姓究竟是否幸福呢?根据一些古代文献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清官未必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甚至会为祸一方。 且看《老残游记》中的一段话: “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作者刘鹗认为,清官最大的缺陷,在于他们总是将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真理的具现化,所以难免会陷入到自以为是却又自相矛盾的循环中。这些清官办事时,所考虑的就是书本上的教条,凭借道德这一准绳裁决一切。那些实际情况、世俗、人心均不在他考虑的范围内,全部归结于“乡愿”的范畴,一竿子打死。 这种心态,对于国家而言绝不是什么好事。 若清官担任执法官,在进行裁决时,很容易让道德观念凌驾在法度之上,动辄用重典。若清官担任宰相,那造成的危害就更大了,他所下达的一切政策都是不务实的虚谈,对国家发展老百姓生活起不到半点实际作用。 虽说刘鹗的评价十分中肯,但他却并非第一个对清官提出批评的文人。和包拯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欧阳修,就曾发表过与刘鹗类似的看法。当时,包拯刚刚弹劾了两名官员,然后主动承担起被弹劾官员的职权和责任。 欧阳修认为,这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包拯看似大操大揽主动承担起政务,但他却开了“言事之臣,倾人以觊得,相习而成风”的先河。如果将来的言官都像是包拯一样,靠同样的办法获取实权,岂不是天下大乱了? “夫有所不取之谓廉,有所不为之谓耻。近臣举动,人所仪法。使拯于此时有所不取而不为,可以风天下以廉耻之节。”令包拯引以为豪的清廉,让他获得了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然而,这份优越感在欧阳修面前一文不值,是完全不值得提倡的。 欧阳修的看法,代表了相当多的一批士大夫。 对于包拯的个人修为和节操,这些士大夫无一不给出高度肯定,然而理政期间个人修为只是能力的一方面,还得考虑到方式方法对朝野风气的影响。 与包拯名气相仿的大明清官海瑞,在当时的官场上也不受人待见。比起包拯的仕途顺风顺水,海瑞的官场生涯可谓十分坎坷。同僚非但不理解他的行为,甚至无法容忍他的做法。 海瑞以廉洁著称,他的行事风格就像他的号“刚峰”一样,锋芒毕露。虽然,海瑞有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但他的仕途却颇多阻碍,一度遇到挫折。 海瑞一生浮浮沉沉,每次被启用,都“新官上任三把火”,要烧掉一些弊政和陋俗。然而,轰轰烈烈的开场,每次又都换来黯然离场的结果。 究其原因,自然不能以一句“天下皆浊我独清”概而论之。 “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万历给海瑞的评价看起来像是溢美之词,但实则暗含贬义。没人能否定海瑞高洁的道德操守,他对大明的忠心亦值得信赖。然而,万历清楚地看到了海瑞能在官场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他只能给其他官员起到模范表率的作用,却不能做出于江山社稷有益的事绩。 缔造了康乾盛世开端的康熙皇帝,对清官问题亦有独到见解:“清官多刻,刻则下属难堪,清而宽方为尽善。朱子云:居官人,清而不自以为清,乃为真清。”在他看来,清官想要成为有为之官,就得抛开道德制高点上的优越感,对人对事不能太死板严苛,在处理一些政务时要活用怀柔之策。 很多人认为,康熙晚年官场风气混乱,康熙有纵容贪官之嫌。虽然这是事实,但康熙却并没有纵容贪官,他想要做的是将官场风气导向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倘若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将一切枉法行为严加处理,国家机器还怎么正常运转? 显然,普通老百姓和士大夫阶层对清官的观点是值得揣摩的。所谓登高望远,地位有时恰恰决定了眼界。大多数老百姓只能着眼于当下的生活,他们不会考虑国家机器的运转方式,基本只会围绕着既得利益进行思考。 相反,士大夫的眼界较为广阔,他们剖析了清官信仰的本质,也分析了清官的不足之处。在他们看来所有清官,都有刻板的毛病。这种刻板,既包含执行命令时一丝不苟的严苛,也包含对手下和百姓的严苛。在清官执法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法理不外乎人情”这一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清官就像是洁癖一样,他的身上既没有一点污渍,也不允许外物出现污渍。所以,他会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待人严苛。一旦别人达不到他的要求,那么便将其一竿子打死,归为小人之流。如果真的让清官执法,那么其治下的老百姓未必能过上安生日子。 那么,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是怎样的呢? 帮助他们打压鱼肉百姓的乡绅贵族、打压欺男霸女的地痞流氓、打压贪赃枉法的官吏。从这里我们能看到,清官惩戒的对象,都是老百姓心里有权、有势、有钱的存在。在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吃大户”亦是不容忽视的一条,这一看似朴素的愿望,实则是一种错误思维。 《拍案惊奇》里的梁太守,就是老百姓心里的清官典范。 梁太守治下有个地痞流氓拐卖妇女,重伤人命,却被执法官员判处充军。梁太守听说这件事后,立即派人重新审理了案件,将涉案的嫌疑人重打六十大板,直接将嫌疑人打得出气多进气少,眼看是不活了。 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听这样的故事?因为他们觉得大快人心,贪赃枉法者终于遭到报应。然而,却很少有人看到执法过苛致人死亡这一点。对于老百姓而言,这种坏人就该死,即便绕过法律,也无可厚非。 这种刻板,在士大夫阶层看来无疑是有危害的。历史上有许多酷吏,其人品端正,极其符合老百姓对清官的理解。然而,他们做起事来往往仅凭主观判断将人定罪,将自己的道德标准凌驾于法度之上。真的遇见这种“清官”,老百姓往往又会叫苦不迭。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海瑞这个世上第一清官的家庭悲剧。海瑞不但对自己严苛,对旁人严苛,对睡在他身边的枕边人更加严苛。海瑞的前两个夫人都因为道德问题被休,第三个夫人离奇暴毙,一个小妾在家中自杀。海瑞娶了九个夫人,但他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 并且,除了夫人之外,海瑞对子女的严苛亦让常人无法理解。家仆送给他的女儿一张饼,结果海瑞竟将这件事上升到道德层面,逼着小女孩绝食而死!将自己视作完美无瑕的圣人不要紧,但若处处要求旁人当圣人,海瑞性情之苛刻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 参考资料: 【《拍案惊奇》、《老残游记》】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