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中贸网 2021-04-23 450 10

这个老外,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为啥拒绝采访,害怕“感动中国”?

赚钱

  “面对卢安克,我土崩瓦解”——柴静

  卢安克是谁,让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说出如此肺腑之言?

  

  或许,许多中国人并不认识他,因为他不来自于中国,也活得很低调。以至于当初有人要推选他上“感动中国”时,他着急地跑到了当地邮政局写了封回信:

  “我并不想感动中国,我来到中国恰好是中国感动了我,请别选我。”

  是的,这是一个低调到了极点的人,不爱出风头,也不爱出名,但是他做的事儿却让他不得不出名。

  时到今日,再次提起这个人,熟知他的人,仍会为之而深受感动!

  01与中国的结缘

  卢安克,1968年生,一个很高很瘦,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的德国人。

  中学毕业时,卢安克曾当过工人,做过帆船教练,后来就读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卢安克和中国的结缘,源于一次旅游。

  

  1990年夏天,卢安克第一次来中国,进行了自己为期3个月的旅行。殊不知,这次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到了中国之后的卢安克,渐渐地迷上了中国。

  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国,1992年,他来到了中国东南大学留学,1993年,又转到了广西农业大学,并因此而结识了一群广西的中国农村学生。

  卢安克很想留在中国,1997年,他在广西开了一所“学校”义务教德文,但是最后却因为没有“就业证”,而被部门罚了3000元。

  1999年,卢安克从德国老家回到中国,又跑到了广西河池的一所乡村学校当初中教师。

  

  然而,在这场中国教育问题上,他再次遭到了打击,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

  因为所带的班级学生成绩没能提上去,家长们对卢安克产生了极大的意见,最后学校开除了卢安克。

  为了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同年,不甘心的卢安克自己成立了个办事处。

  “办事处是广西外经贸委批的,教育局管不了我……我有合法从事教育工作的权利,可以做教育实践研究了。”

  

  2001年,卢安克跑到河池的特困县东兰县切学乡的板烈村小学当教师,那是一个贫穷、落后,不通路、不通信号的小村落。

  02身处贫困大山,扎根于志愿者教师事业

  “难以想象外国人会跑到这么一个地,而且还当上了志愿者老师。”

  这是柴静在采访卢安克后,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下的这么一句话。

  2009年,柴静受命到广西一个名为板烈的偏乡僻壤去采访一个外国老师。

  在采访之前,或许没有人曾想到,这次的采访之路如此难走。

  从北京到广西南宁,单单是坐高铁,就得花十几个小时,火车就更不用说了。

  到了广西首府南宁,还需要辗转多地,走多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才到贫困的板烈村。

  当节目组一行人,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和设备,风尘仆仆、舟车劳顿地赶到板烈村时,终于看到了那个金发碧眼、高高瘦瘦的乡村教师卢安克。

  

  卢安克给人的印象,并不是想象中的西方人那样,穿着工整笔直,西装革履。

  他的着装很随意,甚至可以说有些邋遢,如光脚穿了一双磨烂的运动鞋,因为在那儿根本买不到一双45码的袜子。

  

  不过,虽然穿得有些不太体面,但是卢安克却没觉得尴尬,笑称:这已经不再是自己的鞋了,那是村里的老人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鞋。

  透过他的话语,人们大体可以感知到这位“洋教师”与乡里人的关系。

  是的,“乡亲都叫他卢老师,在板烈他很受人尊敬。”

  03十年乡村教师,从未领过一分钱工资

  2001年,从卢安克第一次到板烈教书到他离开之时,都从未拿过学校的半分钱工资,甚至还倒贴钱进去搞教育。

  平时靠翻译、写书所得的书稿费用,也全捐给了慈善机构。

  每年,他远在德国的父母,会给他打来四千多钱的生活费用,而他却将这大部分的钱捐了出去,剩余一小部分用来打印、复印各种材料,仅有少量的钱留给了自己,其自己每个月的开销不足200元。

  

  在旁人眼中,他是一个“异类”。他除了节俭朴素、不爱花钱,还不喜酒肉、不喜恋爱、不喜抽烟打牌……

  一切芸芸众生所谓的七情六欲及喜好,在他身上,几乎都找不到印迹。

  当主持人问及他“不为这些,你为了什么生活”时,他的回复言简意赅:

  “有更大的乐趣啊,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

  在乡里人眼里,卢安克是“洋雷锋”。

  除了教书,卢安克常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孩子眼中,他是好朋友。

  他们可以一起玩游戏,一起嬉戏打闹,一起爬山……

  

  除了是朋友,他甚至还是孩子的“父亲”。

  板烈小学有240名学生,其中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住宿生。

  由于地处农村,经济落后,当地大部分青年劳动力都跑到了城里打工,许多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父母一次。

  卢安克的到来,充当了“父亲”的角色。平时,他会跟学生们一起去种地、赶鸭、放牛……

  对于此行此举,卢安克曾表示:“我会每天去一个学生家,与他们生活,轮流做他们身边的大人。”

  

  是的,他和学生走得很近,玩得很好,一些孩子更是直言称:

  “他是卢安克,我们都叫他老卢,老卢就是我爸爸。”

  04被视为“偏执者”“怪人”

  关于公益,或者是外国志愿者,许多国人喜欢用“高大上”之类的词汇来形容。然而,显然卢安克并不属于这类。

  他并不富有,也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才子”。

  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用他的话说:

  “我并不专业,仅仅是一名教育研究爱好者。”

  唯一特别的是,他是一个外国人,跑到了深山里教书,而这,一般人都难以做到。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人将其视为“偏执者”“怪人”。

  这正如他身上的许多特殊表现一样:

  不要钱,也不收礼,不爱喝酒,也不爱吃肉,不谈恋爱也不结婚,乡里人喊他旷课喝酒,他次次推掉,以至于喝酒老乡看到他时,会尴尬回一句:我已经喝够了……

  面对“粉丝”的热烈追求,面对女孩找上门来扬言要嫁给他时,他也是一一回绝。

  在外人眼中,一个将近40岁的男人,没车、没房,没妻子孩子,跑到深山里当志愿者,更被视为了一种逃避现实,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的“偏执者”。

  

  卢安克除了行为不随主流,思想上也“独具一格”。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单纯的教学、思想的灌输。这正如他所说:

  “教育不是语言,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事情,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信任和依恋也都来自于此。”

  “教育跟生活本身也是分不开的……”

  所以,他很少去命令、要求学生去做什么,如何做。和传统的教育相比较而言,他的教育,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这点,在柴静的采访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柴静说,我和卢安克坐在草地上,一大群的孩子趴在他的怀里滚来滚去,我忍不住会去拉住孩子的手,告诉他们,“不要这样”,口中就差没蹦出那句——“阿姨不喜欢这样”。

  

  而反观卢安克,他似乎早已习以为常,没有去制止、也没有批评孩子,要求他们不要这样。

  他说:“我知道他们身上以前发生的事情,还有他们不同的特点,都可以理解。”

  又如晚上采访他和孩子们,大家都觉得孩子劈柴的动作很感人,让再添点柴。过了一会,摄影师想让孩子带去看看菜地,却被拒绝了。

  对于此事,事后卢安克说:

  “那时候正烧火,你说你冷了,他很认真的,他一定要把那个木柴劈开来给你取暖。后来他发现,你是有目的的,你想采访有一个好的气氛,有做事情的镜头,有火的光,有等等的这样的目的。他发现的时候,他就觉得你没有百分之百地把自己交给他,他就不愿意接受你,而你要他带你去菜地看,他不愿意。”

  在他和孩子面前,节目组的常规采访,几乎是没有办法进行的。

  这也正如柴静所言:一看到他,脑子里就有个嗡嗡的尖叫声音——“这个采访失败了,马上就要失败了……”

  因为所采访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整理成块、编辑成条。

  05遁入深山十余载,却也深陷各种“困境”

  卢安克害怕出名,但是最终却没有躲过出名的困扰。

  他的事迹被网络曝光之后,许多媒体纷纷开始打探他,挖掘他的私生活。

  为了避开媒体,他常常跑到学生家里躲藏。

  出名之后,卢安克不仅是生活受到了影响,声誉上也受到了诸多负面的评价和指责。

  许多人质疑他千里迢迢跑到穷山区来免费教书的目的。

  

  有人说,他是国外派来的间谍,特务军官。

  有人说,他是恋童者、同性恋者。

  更有人说,他是人贩子……

  总言之,人们将能够想象到的一切,可能出现的卑劣行径都想了出来,并尽可能多的冠在他头上。

  然而,实质上,他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人,只是他比一般人更热衷于公益事业。

  

  或许,这是受家风的影响。

  这正如他的哥哥在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当志愿者,妹妹在非洲难民署当教师一样,他们都喜欢在自己热衷的领域上,做着类似于志愿者的工作。

  此外,他也并不是什么同性恋,他有未婚妻,也同样是一名山区志愿者。

  提到这里,当村民得知,卢安克有一个远在城市的未婚妻的时候,心情忽然变得复杂了起来。

  人们希望他有属于自己真正的家庭,但是人们又害怕这位“洋教师”、“洋雷锋”会因此而离开板烈。

  

  不过,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卢安克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板烈大山。

  临走之时,他留下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我不是本国人,其实不应该去管中国农村的事情。留守儿童是根刺,是一件很难解决的问题。我应该走了。”

  

  06他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

  《南方周末》一评论员曾说:

  “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不是伟人,不是圣徒,而是一大批拥有起码精神修养,能包容不同价值追求,理解一切美好与善意的平常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对幸福的理解,建立在人之为人的天性与良知的基础之上。”

  这段话或许是对卢安克最好的概括。

  卢安克,注定是一个“会掀起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生活的相反面”的人。

  这个人,不辞万里,从遥远的国度跑到中国贫穷山区,不求工资,不求回报,默默无闻地支教,用了人生最宝贵的十余年时间,在中国偏远的乡村挥洒青春和汗水。

  十余年来,他从未领过一分钱工资,也没有获得过一个正式的志愿者身份;十余年时间里,他曾接受着各种来自于外界声音的质疑和猜测。

  即便如此,他还是坚定自己的信仰,将自己的所有时间,全都用在了那片乡村的教育事业上。看到这里,你或许不得不相信,这世间的确有“圣徒”的存在。

  回头看看,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他从一个年轻的小伙,混成了一个中年大叔。

  他没有房子,没有家,没有孩子……看似什么都没有,但是却似乎又什么都有。

  但是,你不得不感慨,这的确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人!

  来源:网络

  往期精彩内容

  平顶山市民投诉!买帝景花园房子,长达14年未交房!

  雨?雨?雨?大雨+暴雨…河南下周天气多变!平顶山这些地方要停电!

  突击整治!!!平顶山人速看!

  注意!涉所有平顶山驾驶人!

  平顶山网友:人防工程附属停车位被售卖!物业强收车位费!符合规定吗?

  平顶山这里要新建一万人社区!配套9班幼儿园!详细规划在此!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贸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中贸网 X1.0

微信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