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中贸网 2021-04-16 450 10

手机定位功能到底有多可怕?

赚钱

  

  现如今,人人手机不离身,已经成了生活的一种常态,然而这种常态也为用户的隐私泄露,尤其是位置信息的泄露,提供了便利条件。

  今年1月,小米MIUI隐私保护能力建设研发团队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平均每部手机每天会被手机中的APP定位3691次,相册和个人文件每天被手机里的APP访问2432次,手机里的APP在后台每天尝试悄悄地启动783次,有超过40万个APP可以直接读取用户的剪切板。

  各类APP对于用户权限的渴望,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夸张。

  4月6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再度出击,对60款存在侵害用户权益的App进行了通报下架处理,当中不乏读者熟悉的应用。

  有研究人员测试了30款排名靠前的头部APP,发现这些APP无一例外都申请了用户定位权限。

  为什么所有APP都想要你的定位?

  有些手机应用,比如导航APP需要定位权限,无可厚非;美图APP需要相机权限,也合情合理。

  但是,如果一款手机输入法或是一款简单的手电筒APP,却想要你的通讯录、电话甚至是定位权限,你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吗?

  这和自身功能八竿子打不着的位置信息,为什么所有APP都想要?

  你发现没,当用户首次打开一款应用后,APP会第一时间向你发送一个“个人信息保护指引”的弹窗,询问你“同意”或者“不同意”。

  当然,正确的选择通常只有一个,一旦选择“不同意”,APP将很可能拒绝服务。(你不开权限,大部分国内的APP都是拒绝服务的。)

  关于位置权限,简单来说,就是APP之所以需要定位权限,一是方便你发送带有定位信息的内容;二是可以将和位置有关的信息流内容推荐给你。

  当然,如您不同意开启设备位置权限,APP也可能根据您的设备IP地址向您提供相关内容。也就是说,不管你同不同意,你的位置信息,他们都要定了。

  当然,APP掌握了用户的定位信息,知道的可远不只是简单的地理位置那么简单。

  APP只需获得位置信息,该APP不仅能窥探用户的社会关系、消费习惯等,个人健康状况等隐私也能“一网打尽”。区区一个定位权限,就几乎打开了让用户隐私“裸奔”的大门。

  对一个定位信息泄露的用户来说,他白天停留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工作单位;晚上停留的地方,可能就是住所;连接两个场景的路线,可能会了解他通勤的必经之路;而有了工作单位和日常停驻地点等信息,还能进一步推测用户的经济状况和消费喜好。

  有了这些信息,再结合用户社交关系网络、手机使用轨迹等其他隐私信息,对于一个APP来说,基于算法,推荐一家附近你可能会去的餐厅,或是一件你可能中意的物品,还有什么难度可言?

  虽说在隐私方面用户反应激烈,政策也在施压。尽管如此,APP背后的企业们为何仍然不惜“冒险”?

  原因并不复杂。对用户来说,定位、电话、相册等信息关系个人隐私、不愿外泄,但对互联网企业来说,这些资料却是能源源不断生财的密码,并且只需要设置一个个权限便能获得,何乐而不为?

  用户蒙在鼓里,而企业们还在层层加码。为了名正言顺地获取用户权限,有些APP甚至不惜加入一些鸡肋功能滥竽充数。总之,不管用户是不是真的有需要,“全家桶”先安排上再说。

  作为隐私信息泄露的源头,APP对于数据归属、权限范围的界定等诸多问题都还有待商榷。不能任由互联网大厂肆意妄为。

  因此,二哥建议,个人的隐私,包括带名字和地址的相片,少发一点到网络上面。一些APP,尽量关闭一些,定位以及读取储存功能,许多隐私都是这样被泄露的。

  希望app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现在不少手机厂商都被迫为用户开辟假装提供权限的套路了,隐私、打扰率问题还是没有根治。

  当然,什么时候工信部能把各种广告锤一下就好了,太恶心了,手机都成了广告牌了。毕竟,隐私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力,什么可以分享,应该由你做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贸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中贸网 X1.0

微信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