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 欢迎到“曲一刀情感树洞”和我聊聊天~ 《吐槽大会》这个节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季从2017年1月开播到现在已经录制了第五季了,伴随着节目的成长,也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笑。 但是就在前几天,也就是这个月的16号。 有网友曝光了一张“在舞台上”拍摄的《吐槽大会》节目录制的现场图。 看惯了节目里的其他机位的镜头,猛地看这种角度的现场图真叫一个酸爽刺激。 相信大家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肯定会被观众席上那块硕大的电子屏幕吸引。 这块电子屏幕几乎占据了半场席位,上边满满的写着台上脱口秀演员需要说的话,那些闪烁着淡绿色光芒的大块文字,会随着演员的说话进度而滚动翻页,其中内容细化到连“好吧”,“我也不多说了”这种语气词都有! 可以说,只要有了这块屏幕,换成大多数演员上台,都能对着上边念出“妙语惊人”的好段子,因为上边不光连“梗”都标清楚,有时候连表情都会告诉你。 因为这个事情,《吐槽大会》又一次登上了风口浪尖。 但这一次提词器事件热议了几天,可见它所能表现出来的收视效益有多大? 这的的确确说明了一件事情:节目组牛X。 牛X到以假乱真,戏假情真,角色代入,增强了观赏性和真实性,殊不知是“逢场作戏”! 这背后是节目组导演和幕后工作人员大量的前期工作和选题推敲,后期多机位精心剪辑才有的效果,机位镜头次次都完美避开了正前方的电子屏幕,能不优秀吗? 要知道《吐槽大会》已经做了五季了,不重样,要翻新,还自带话题,不能不说李诞他们劳心劳力,还剑带偏锋地破了圈,挑动足球圈与篮球圈的友好感情…… 下一个该是艺术圈,科学界或者商业界了…… 事实上,关于《吐槽大会》节目录制现场设置提词器的争议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早在2017年,节目第一季播出时,网友质疑池子在表演中看提词器。 他随后在节目以段子回应:“明星都看提词器,为什么我不能?我也想当明星啊!我照提词器念是节目组要求的,因为我不按词儿来的话,这节目都播不出去。” 针对提词器争议,节目制片人此前也曾有过回应。他表示,提词器的存在,是为了让表演者找到准确的“点”,他劝网友不要太有代入感,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 “脱口秀并不是即兴,是有段子手的精妙设计在里面的。提词器并不是说艺人不够努力,不背稿,而是希望能够踩准段子手写好的包袱点。有时只改了一个字,当中的荒谬感瞬间就垮掉了。” 而李诞本人也做了回应,却引来网友的群嘲。 节目组的各方面回应看似逻辑自洽,但现实的观众并不买账。 《吐槽大会》播出至今共5季,明星嘉宾在节目中表演的段子背后有“枪手”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尽管节目定位是“喜剧脱口秀”,参与的明星却和背后编和段子手玩起了“双簧”,本身就让“脱口秀”的意义打了折扣。 李若彤在参加节目后还为此洗白,可真是印证“吐槽大会”变成“洗白大会”了。 如今“提词器”再次掀起争议,参与的明星嘉宾不写稿、不背稿,只来刷刷流量、炒炒热度,只要将编剧和约稿人的稿件在台上念出来就行了,如此简单,显得过于没有诚意。 也难怪网友纷纷表示:那我也行。 不难发现,嘉宾们在上台表演的时候眼睛“总是盯着一个地方”就露出尾巴了,从第一季开始就有人讨论过。 有网友说得好:“稿子都是节目组编剧写的,考验嘉宾的台词表演技能吗?既然都有提词器了,那还叫脱口秀吗?就是一个人念词,然后一群人演戏,这就相当于是《朗读者》+《演员的诞生》了吧?” 难怪了,明星们来《吐槽大会》多舒服,不用写稿,还不用背稿,对着提词板咔咔念就行,不用被嘲演技还能吐槽别人,结束后还有钱拿,这事儿多舒服啊! 也有网友表示能够理解:“脱口秀很讲究说话节奏和语气的,同样的段子其实不同的人说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 但这不是洗白的借口,脱口秀脱离了本质,脱口秀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岂不是让越来越多的人效仿,“脱口秀演员不记词,只要照本宣科念课文就好”,那娱乐至死还有多远? 按照以前的介绍,这档真人脱口秀节目旨在借“吐槽”展示各位嘉宾的脱口秀艺术,嘉宾们的妙语连珠不仅令观众捧腹,也展现了“吐槽”背后独到的观点和主张。 但是,脱口秀是由英文talkshow翻译而来,有“即兴发挥,脱口而出”之意,这也是脱口秀的魅力所在,任何一个文艺作品,都无法像脱口秀那样能得到大众的即时反馈。 当人们还在对一件艺术作品捉摸不透的时候,脱口秀演员可以直接从观众的反应里判断出自己作品的精彩与缺陷。 作为一档节目来说,有提纲剧本是很有必要的,但大众更在意那种即兴的发挥,面对冒犯之言,台上的脱口秀表演者怎么机智而俏皮地接这句话? 在表演之前,一切似乎都不可预知。但像《吐槽大会》这样提词器上详细得连语气词都有的,则消解了这种不可预知带来的冲击和惊喜,现场的掌声、笑声与尖叫,是台上台下一众人早已心知肚明的默契而已。 若是如此,大家看着提词器进行“完美”的吐槽表演,又何必叫“脱口秀”呢?他们应该只是是“朗读者”吧? 只能说,贵圈玩法太容易,这么好赚的钱,难怪体育明星也忍不住诱惑纷纷下场了。 电视剧电影有艺术创作,要琢磨人物。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综艺根本算不上艺术作品,充其量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吐槽大会》更是一个连续剧小品。 因为它不挑观众喜好,不考观众智商,不检验情商和审美水平,唯一就是图个乐,打发时间,观众相信人设,还投入剧情,对节目和编导来说,这就是成功。 这节目唯一能够担心的是话题有舆论风险,大尺度的吐槽和掐架会一直上热搜,要是爆出个丑闻,这节目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观众的素质水平不一样,总会有流氓会把笑话当真话,揣着明白当糊涂。你肯定在职场上见过这种小人:你吐槽个领导同事,笑过后,转脸他就去敲领导的门,打小报告…… 在信奉沉默是金的社会中,做一个说话吐槽的节目会越来越难,能让人笑出声,这大概就是《吐槽大会》仅有的价值。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